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在规模和短期业绩排名压力下,基金经理如何才能拥抱“时间的玫瑰”?
尽管公募产品似乎具有永续运作的某些特点,但最低规模的存续条件以及短期业绩波动,则意味着基金经理的长期策略需要面临诸多短期扰动。有些基金经理虽然看好某只股票,而基于长期投资的视角买入后,最后往往出现被迫短期卖出的情形。在此背景下,有一些基金公司主动修改基金产品合同的存续条件,以避免基金经理的长期策略被迫短期化;还有些基金公司则在业绩考核中加大对长期业绩权重的占比。
被迫卖出较为常见
很多基金经理都相信时间的力量,但对于不同基金经理而言,他们决策时面临的不仅仅是股票本身在复杂环境下的各种波动,还包括其他各种因素。
事实上,基民的情绪波动有时也会影响基金经理的决策。例如,在基金重仓股持续杀跌过程中,一些基金持有人因为亏损而持续赎回份额,并对基金经理的持仓生产质疑。因此,基金经理不得不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担心赎回可能造成重仓股进一步下跌,从而导致业绩更差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还需要安抚投资者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迫于压力,往往会选择换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基金经理是根据基本面研究去选择重仓某只个股的。
此外,在市场情绪极度低迷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卖飞”某只个股的情况也时常出现。11月22日,泡泡玛特在港股市场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上已成为一只现象级巨头,今年以来该股股价上涨超过3倍,市值超1100亿港元,但对于明星基金经理张坤而言,这可能有点苦涩。张坤在2022年末“割肉”泡泡玛特后,这家公司股价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再未出现新低,股价更是自2022年末一路反弹近7倍。
还有一些基金经理因为产品规模触及清盘线,而被迫卖出重仓股。今年2月,一只港股主题基金宣布清盘,后者的核心重仓股几乎都是目前市场最火爆的品种,其中,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小米集团,自清盘日开始至今,9个月内累计涨约1.26倍。但对于已经失去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而言,小米集团的上涨已经意义不大。
修改存续条件
争取持有更长时间
“管理迷你基金产品时,大家对重仓股爆发的时间长短会比较关注,很难在小产品上盲目提前布局,等待时间太长容易出现太大业绩损耗,因为可能等不到那天,产品就没了。”深圳一家中型公募的基金经理认为,管理小型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或新上任的基金经理,在很多时候需要平衡短期和中长期的业绩,理想化的坚持持有,很可能换来产品清盘。另外,基金持有人的短期情绪变化,往往也会给规模较小的基金产品带来压力。
自三季度开始累计上涨1.9倍的港股阜博集团,是另一只迷你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无奈减持的案例。该股在今年6月末总市值最低跌至不足26亿港元,日成交额最低不足300万港元,这使得当时独门重仓该股的基金经理何琦不得不面临较大压力。此时,何琦管理的华泰柏瑞港股通时代机遇基金的资产规模仅剩约6600万元,这一规模可能解释了何琦在市场大规模反弹前卖出该股的逻辑。根据该基金披露的持仓信息,在截至9月30日的重仓股名单中,何琦已卖出此前作为第六大重仓股的阜博集团。
显然,有时候因为基金规模出现急剧缩水,导致基金经理无法一直坚持持有看好的股票。实际上,一些基金公司也在通过修改基金合同的方式来避免长期投资被迫短期化。
例如,第一大重仓股为泡泡玛特的南方港股创新视野基金,截至今年9月末时的资产规模约为1.04亿元,这一规模已逼近基金合同规定的清盘情形。而该基金产品后面召开的基金持有人大会信息显示,“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情形的,基金合同终止”的表述已被删除,新修改的合同内容使得上述基金产品在规模较低时依然有较为充分的存续时间。这也意味着,该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在看好的重仓股上仍有机会继续持有。
长期主义提升获得感
显然,改变对基金经理的评价标准以及唯规模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基金经理更好地做出业绩。
证券时报记者从深圳多家基金公司获悉,不少基金公司在基金经理考核上,不再片面强调年度绝对收益排名、规模收入等指标,会考虑短期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长期考核占有更高的权重。同时根据产品合同和投资目标设定,选择合适的考核指标,不再简单地根据年度收益率和排名来衡量,适当选用超额收益、跟踪误差等指标来衡量。
长城基金基金经理雷俊认为,股票市场收益来源通常可拆分为企业盈利内生增长、短期估值变动、分红回报三部分。其中,企业盈利内生增长、分红回报的可预测性相对较强,而估值变动考验的是风格把握能力,预测难度较大。短期的市场走势比较难判断,因为资金对信息的过度敏感会引发市场的充分定价,进而导致市场波动也比较大。短期的博弈只会增强投资的参与感,但很难长期创造价值。
“尽管实际操作中情况复杂,但基金经理对待基金持有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基民挖掘具有长期主义的好公司。”华南地区一位公募基金负责人强调。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