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史大家的视野与洞见

辛福一家 政策 21

数年前读过渡边浩先生《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区建英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虽仅戋戋一册,却力透纸背,字里行间充溢着思想的火花,不禁为作者的博学与睿智所折服。去年年底,在社交媒体上得知渡边先生的新著《日本思想史与现在》即将出版,从那时起就翘首期盼了。

渡边先生(下文均称“作者”)表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往昔的贤人的著作打交道。他的新书《日本思想史と現在》(筑摩选书,2024年)收纳了过去发表的三十六篇短文,分为六辑,辑名分别为“通论质疑”、“思索日本思想史”、“推荐有趣之书”、“享受思想史”、“绍介丸山真男”、“致辞与宣传”。这里对第三辑的八篇文章略作介绍,尝鼎一脔,或不难体察这位思想史巨擘的视野与洞见。

岛田虔次的“三部曲”

作者将中国思想史家岛田虔次(1917-2000)的《对隐者的尊重——中国的历史哲学》(筑摩书房,1997年)、《中国传统思想》(みすず书房,2001年)、《中国思想史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2年)视为岛田氏的“三部曲”(分别简称为《隐者》《传统》《研究》)。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这三本书都是岛田氏1981年从京都大学退休后的作品,其中《隐者》是生前出版的,另两册则是逝世后付梓的。

《隐者》主要收入与清末以降的儒学有关的文章(也包括关于中江兆民、宫崎滔天的文章)。《传统》主要是讨论明清儒学的文章,也包含回顾青少年岁月的“自述”。《研究》则如书名所示,是一部研究论文集,收入了岛田氏用力最深、与广义的阳明学有关的论作(以《中国近世的主观唯心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打头)、三浦梅园论,以及清代思想方面的论文。

在作者看来,《传统》《隐者》都是很好的入门读物,其主题均是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思想史。最初接触儒学的读者,一翻开《传统》大概就会受到强烈的思想刺激。该书开篇指出,曾有文学研究者将明治初期的“天地間に生まるるもの、人より尊きものはなし”(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误解为“近代人道主义(humanism)的主张”。(“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一语源自《尚书》。)接着读下去,岛田氏指出日本武士作风的“殉死”并不是儒教,因为“儒教讲究的是先思虑,再守中庸之道,直情径行则是戎狄的美学”。(《礼记檀弓》:“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作者说,读到这里,大概会想跟亚里士多德作比较罢。

作者认为,岛田氏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岩波书店,1967年)、《大学·中庸》的日译与解说(朝日新闻社,1967年)虽历经年月,迄今仍是相对最完善的入门书,同时也是了不起的研究。在读了上述几种著作之后,岛田氏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等力作就不会那么难以亲近了。

在高度表彰岛田氏的研究业绩的同时,作者也特别提出了两个疑问。其一,以西方思想来“格义”中国思想。对此岛田氏虽明确持反对的态度,但他的三部曲中仍犯有此病。譬如,他认为阳明学的“良知”接近于法国卢梭的“心情”(heart)。在作者看来,这是因为西方思想、西洋史本身就是多义的,而且是不断被阐释的,然而岛田氏似乎对此不够重视。其二,涉及对儒学批判性的认识。岛田氏曾写道:“儒教是服务于君主制、专制体制的思想体系,还是反抗君主、批判专制的思想体系?有人认为是前者,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儒教对君主是反抗的、批判的。”在《传统》中,岛田还将儒教与法家相比较,认为法家是彻头彻尾立足于权力的,完全现实主义的,基于国家立场的,而儒教“本来就不是所谓的国家理论”。对此作者锐利地指出,正由于儒教对专制体制是批判的,因而也是服务性的,出于服务的责任,所以不得不加以批判。在此意义上,带有批判性的儒学与专制根本上是共生关系(尽管儒教的批判对打破专制有其作用)。

欧洲思想史上的“自由”与“政治”

日本的政治学家、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半泽孝麿《欧洲思想史上“政治”的位置》(《ヨーロッパ思想史における<政治>の位相》,岩波书店,2003年)涉及上至古希腊下至二十世纪的无数思想家、哲学家。在作者看来,该书有几个特点。第一,通过与日本的比较,从源头追究欧洲特色的政治语汇与政治思想。第二,对以前忽视的很多人物都有关照,介绍他们直面的问题及思想奋斗。第三,批判的精神——对以赛亚·伯林、J.A.波考克、昆廷·斯金纳、福田欢一等权威学者也不容假借。“显然,包括注释在内,本书的一字一句都是艰苦的努力和严格的智识决断的成果。”

该书的主题是“政治”在欧洲思想史上的位置及其“位相”。其研究手法是检讨“政治”与“非政治”的关系,具体而言,是通过四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来一探究竟。第一章着重考察从古希腊到现代欧洲的“自由”,其假设是,欧洲历史上“自由”的观念里存在不同于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的面向,因此整理、描绘了“自由”的组合和内容变迁。第二章的主题是非政治性的内容,格外重视基督教成立之后的欧洲思想。其假设是,欧洲思想史上存在“政治”与“非政治”的紧张关系,而且非政治的人的共同理念除了“基督教的爱”之外,还有“友情”。第三章检讨的对象是十六世纪政治思想中的悲观主义。其假设是,当时的欧洲人秉持着形质二元化的思维方式,而表象和实质并不对应的现实意识,最终破坏了形质结合论。第四章探察近代早期到二十世纪的保守主义。其假设是,作为政治思想的保守主义是近代固有的现象,而且存在不同的类型——十六、十七世纪是“怀疑主义的保守主义”,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是“目的论的保守主义”,二十世纪则是“生成论的保守主义”。

作者认为,该书并不是单纯的“思潮”兴衰史,也不是“主义”的斗争史。最后一节,则仔细辨析了“自由”在欧洲和东亚语境的含义。

明治Democracy与昭和Democracy

在作者看来,有一类学者但凡有成果发表,几乎都会变成“思想事件”。坂野润治氏就是这样一位研究者。1960年代以后,坂野氏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很多都是“问题作品”(这里基本上是褒义,彰显著者的问题意识),只要对明治初年到战败时期的日本政治史感兴趣的读者,即使不同意其观点,也会受到强烈的刺激,进而思考他所提出的问题。

标题中的“明治民主”、“昭和民主”是坂野氏模仿“大正民主”造出来的词语。他分别撰写了《明治民主》(岩波新书,2005年)和《昭和史的决定性瞬间》(筑摩新书,2004年)。这两本书鲜明地展现了坂野氏的研究特色。

其一,对既有的通论或常识的异议和批判。比如,坂野氏认为,通常认为日本“战前的议会是无力的,议会制民主主义是在战后宪法的环境下才成为可能的,这种观点只不过是战后历史学的臆想”。又如,“因为被剥夺了报道的自由、批判性言论的自由,不知道军部莽撞的战争计划,日本国民无从反对那场战争”,坂野氏认为这个“战后神话”完全是向壁虚构。

其二,对当下政治的关怀。这从“明治民主”、“昭和民主”两个词即可看出,坂野氏主张从日本近代史上汲取民主的智慧。

其三,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坂野氏并未将过去的历史描述为必然的因果链。也就是说,时时注意历史蕴含的其他可能性。

其四,由于政治的决断永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掌权者被既存的制度所束缚,因此将来总是“不透明的”,充满“不确定性”。于是,关注政治现场决断的困难、选择的苦恼,就成了坂野氏历史叙述的又一个特色。

不消说,作者对坂野氏的观点并不会全盘接纳,限于篇幅,恕不展开介绍。

紧身胸衣呢?

该文讨论的是去年逝世的坂元弘子的著作《中国民族主义的神话——人种·身体·性别》(岩波书店,2004年)。此书除了序章、终章之外,主体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中国民族主义的神话——进化论、人种观、博览会事件”指出,清末中国人在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进化论的影响下,一方面恐惧人种的退化,另一方面划分人种等级。书中强调,这种状况与欧美、日本有着很大的共时性、共通性。阅读本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民族主义的汹涌澎湃。与吉泽诚一郎的《爱国主义的诞生——从民族主义看近代中国》(岩波书店,2003年)并读,感触或更深。

第二章“恋爱神圣与优生思想”分析了由西方优生思想引发的关于恋爱与结婚、限制生育、“模范家庭”的讨论。这些讨论改变了以前的家父长制,传播了“优种”的思想,从文化上构建了健康的、自立的国民的“母性”或“父母性”。就像菅野聪美《被消费的恋爱论——大正知识人与性》(青弓社,2001年)所介绍的那样,对当时日本的男性知识人而言,恋爱也是一项前沿论题。而在阿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看来,恋爱、结婚的制度化与资本主义有关。是否如此,需要通过各种比较才能得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第三章“缠足的话语(discourse)”指出,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在传教士眼里,缠足是“野蛮”的;在士大夫的眼里,缠足成了“国耻”。由此女性“天足”恢复运动渐次展开,废除缠足运动势不可挡。作者认为,缠足是理解近代以降汉族社会与历史的一把锁钥,而且从社会定义“性别”的角度看,缠足也是世界史上重要的一个例子。

第四章题为“民俗学、多民族国家论——费孝通”,以二十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学家费孝通为观察对象,探索中国“民族”论的变迁。作者认为,这是个宏大的话题,书中的讨论未免过于简省,不过仍富有启示意义,值得仔细回味。

接着,作者谈了他对该书的三点感想。一是书名的问题。现在的书名容易招致误解,作者建议改题为《人种·民族·身体·性别——以中国的“近代”为例》。也就是说,该书与其说是“中国论”,不如说是“近代论”。坂元氏自己在书中多次强调了这一点,“我的关心毋宁是作为全球性(globalism)初始的近代。”再如:

倘若要单纯拟几个关键词,其结果大致是:殖民主义的社会进化论——文明——人种——民族——身体——性别之间不均衡的连锁与交错。不用说,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毋宁是“近代”本身的问题。

二是如何理解“近代”。作者认为该书涉及的“近代”时限过于短促,大体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以书中所呈现的“近代”的“思想风景”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信仰、乌托邦、人种退化、优生学、遗传学、头盖骨计量学、进化论的人种歧视、野蛮/文明与殖民主义、非洲的‘暗黑大陆’化等等”。另外,作者认为该书更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基本上未触及断裂性,对近代以来的变化及其缘由缺乏足够的检讨。

其三,作者指出,在传教士的家乡——欧美,实际上存在着与清朝缠足类似的残酷现象,即本节标题所指代的束腰行为。与“三寸金莲”类似,hand-span waist(两手合围的细腰)成为憧憬的对象。不知为什么,该书以及高彦颐(Dorothy Ko)的著作都未曾触及这一问题。于此,再次展现了作者锐利的眼光和不偏不倚的态度。

托克维尔·训读·势与政治

接下来三篇文章讨论了多本著作。《托克维尔氏到“亚细亚”》一文介绍了松本礼二翻译的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岩波文库,2005年)、宇野重规《托克维尔:平等与不平等的理论家》(讲谈社,2007年)、张翔与园田英弘合编的《“封建”“郡县”再考——东亚社会体制的深层》(思文阁出版,2006年)。《John Mountpaddy先生在哪里》一文讨论了《“训读”论——东亚汉文世界与日语》(中村春作等编,勉诚出版,2008年)。《有权者的政治责任,抑或“势”与政治》一文介绍了滨野靖一郎的《“天下大势”的思想史——从赖山阳到丸山真男的航程》(筑摩选书,2022年)。

荐书五种

该文推荐了五种书。一是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原著1670年刊行;吉田量彦译,光文社古典新译文库,2014年;吉田的新译本比岩波文库版更平易)。作者指出,斯宾诺莎是整个欧洲“启蒙”时代最激进的哲学家(他的书曾是禁书),也是人们内心深处敬畏的人。该书冷静地解析圣经的叙述,使犹太教、基督教的常识性的教义分崩离析,强调将自己的思考形诸笔墨是人的本分(他称之为“自然权利”),提倡人之为人的表达自由。在可能遭受镇压和迫害的思想环境中,斯宾诺莎思考、书写到如此境地,不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二是荻生徂徕的《政谈》(原著1726年前后成立;平石直昭脚注,平凡社,2011年;岩波文库版的文本不佳)。该书是德川日本杰出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应八代将军吉宗之请,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分析及改革方案。乍一看,这是强制性的改革提案,而且一点也不“进步”。然而,荻生徂徕并不相信有限的人世可以拥有无限的经济成长。相反他认为“进步”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前提下,他设想了一个让人们满足于现状、稳定生活的系统。作者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荻生徂徕的这个方案。另外,作者指出,通过本书可以站在和德川将军相近的立场窥探被种种俗说、时代剧所掩盖的江户时期的世相。

三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1813年刊行;大岛一彦译,中公文库,2017年;此书已有多种日译本,但作者认为大岛译本最佳)。四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原著刊于1835、1840年;松本礼二译,全四卷,岩波文库,2005-2008年;讲谈社学术文库版的翻译甚劣)。五是福泽谕吉的《福翁自传》(原著1899年刊行;富田正文校订,岩波文库,1978年)。后面三种都是世界名著,在此就不赘述了。

莫忘了本书著者

最后,对本书著者作一简介,以结束小文。

渡边浩先生1946年生于日本横滨,历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法政大学法学部教授,现为日本学士院会员。专攻日本政治思想史。著有《近世日本社会与宋学》(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初版;2010年增补版)、《东亚的王权与思想》(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初版;2016年增补版)、《日本政治思想史:十七至十九世纪》(东京大学出版会,2010年)、《明治革命·性·文明——政治思想史的冒险》(东京大学出版会,2022年)等。

渡边先生的著作不算多,但上述四种的分量恐怕要超过很多所谓“著作等身”的学者。遗憾的是,中文学界目前仅有《东亚的王权与思想》一种中译本……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